今年兩會上,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“中國制造2025”,這一醞釀多年的規劃,如今仍在完善之中。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年年會上,與會專家與業內人士認為,這是中國工業奮起直追的好機會。
制造大國的彎道超車契機
作為制造業的強國,德國政府提出的“工業4.0”戰略,在不少專家看來,與“中國制造2025”殊途同歸,都是瞄準了新一輪的制造業革命,將信息技術和傳統工業深度融合。
“中國有著獨特的優勢,我們是信息技術創新大國,也是全球制造業的大國,這次機遇如果能抓住,那么我們就有可能在以往工業相對落后的情況下,創造一個彎道超車的奇跡。”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熊群力表示。
“通過制造產品,再把它們賣給外國人,中國使自己乃至世界經濟脫胎換骨。1990年,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總產值中還不到3%,如今已接近25%。全世界80%的空調、70%的手機以及60%的鞋都是中國制造。”英國《經濟學人》雜志今年3月14日以封面報道點贊“中國制造”。
挑戰同樣不容忽視
“我們提出來工業的新目標,既提供了很好的機遇,也存在著諸多不容忽視的挑戰。”中國航天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林左鳴認為。
在林左鳴看來,未來至少有兩大問題需要解決。一是在新的制造業要求下,勞動力素養要提升。“以前初中畢業就可以從事低端制造業,但是在"中國制造2025"的要求之下,有些崗位甚至大專生都不能勝任。”二是勞動力需求會減少,這樣會帶來可能的就業問題。
“數據表明,過去幾年中國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在下降。”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董事長高紅衛認為,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,尤其需要在理念上樹立“協同”和“共享”的意識。他認為,過去中國人做事不太習慣分享和協同,但在面臨世界制造業的競爭壓力時,需要學會在協同中找到各自的利益和增長點。
全世界都在期待新時代
“李克強總理提出"中國制造2025"之后,雖然具體的方案還沒出臺,但是全世界都在期待了。”熊群力認為,除此之外,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“互聯網+”等,都在表明一個新的工業時代正在來臨。
事實上,一些變革正在發生。據西門子股份公司管理委員會成員博樂仁介紹,他們在成都和上海的工廠,在打造數字化企業的目標之下,已經在實現加快產品上市時間,自動質量監控等多方面實現突破。而在中航工業武漢的工廠,一條全新的生產線,原來需要6000員工,在新的理念之下,只需要1000多個。
“中國很幸運,在需要產業轉型升級的時候,迎來了這樣一場全新的工業革命。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、副主任陳清泰認為。